北京
定位城市:北京
猫眼电影 > 热点 > 资讯正文

重庆大轰炸:在中国人骨子里,这股“不认输”的劲头,才最珍贵

猫眼电影   2018-07-27 15:30   4724

1

 

前几天在家上网时,看到一张来自重庆博物馆的照片,令前一秒还抱怨天气闷热的我,瞬间如坠冰窟。

照片拍摄的,是一幅群雕。

挣扎的手臂,嘶吼的表情,都表明了人们的痛苦与无助;但最令人动容的,是从缝隙中被人们托举出的儿童……

即使是在最绝望的时刻,我们也没有丢掉希望的火种。

——它描绘的,就是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重庆“大隧道惨案”



大隧道惨案发生于1941年6月5日,正处于重庆大轰炸”期间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动摇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迫使其屈服投降,出动大量飞机,对重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无差别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

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山城大地满目疮痍。

而这场丧心病狂的大轰炸,持续了多久?

六年零十个月!

 1941年6月5日,日军出动24架飞机分三批轮番轰炸重庆,空袭时长达5个小时。绝望之中,大量民众拥向公共防空隧道(十八梯大隧道),在长达10小时的高温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大量避难民众因通风不畅导致窒息……

《重庆市志》第1卷称:“1941年6月5日,日机于夜间轰炸重庆,导致校场口和平大隧道大惨案,窒息9000余人。”

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惨案——“大隧道惨案”。

 在今天的山城重庆,已经告别了创痛与绝望,繁荣绚烂,灯火辉煌。

每年6月5日,都会拉响防空警报——那是纪念重庆大轰炸的日子。

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无奈地说:竟然还有人抱怨,干嘛放这么刺耳的噪音……

抱怨者或许不知道,八十年前,曾听到同样刺耳的防控警报的人们,都经历了什么。

 对于不少现代人来说,常常感叹的就是“压力大”“不开心”,有人甚至会半开玩笑地随意讲出“没法活了”“死了算了”。

但当生活在现代的你我他消极待日的时候,我们常常不小心忘记了,眼下浪费与挥霍的,曾是多少人向往、渴望、求而不得的现世安稳。

而对现代人来说遥远的“死亡”与“战争”,却曾是那一代人朝夕相伴的噩梦。

 

2

 

有时想想,对大多数人来说,活着并不是什么本事,更多是值得感恩的幸运。

真正的本事,是活得好。

或许很多人会暗暗想:“我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每天都喘不过气……让我怎么活得好?”

有这种想法不奇怪,更不必上纲上线地批判——毕竟,人人都难免会有颓废疲惫的时候。

但令人钦佩的是,许多现代人做不到的事、悟不出的道理,八十年前的前辈们却做到了、悟到了。

在浓浓的炮火硝烟中,他们硬是站住了。

死去的人死去了;但活下来的人,不但活着,而且努力活得好。

怎么个好法?

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照片,就是最好的回答。

 该热闹的,继续热闹。

这是重庆人民在街头舞狮。哪怕城市中仍有挥之不去的硝烟味,也不能将生活拱手交予绝望。



该向往的,继续向往。

1940年,几位重庆孩子带着羞涩的笑容,吹着口哨。孩子们在,希望就在。



该相爱的,继续相爱。

“大轰炸”期间,房子纷纷被炸毁了,结婚的年轻人们在街上举办了集体婚礼。战争年代,他们握着彼此的手,坚定不移地结为夫妻。



我认为,如果只是做到了这三点,还称不上“过得好。因为真正值得赞叹的人生,必定如鹰击长空,迎战现实,勇敢战斗。

重庆做到了。

中国做到了。

该生产的,继续生产。

这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是重庆纺织厂的一名女工。她们每天努力生产出的纺织品,是受难区和抗日前线最温暖的必需品。



该拯救的,全力以赴。

这是1940年,由孩子们组成的童子军救护队在练习抬担架。她们还很稚嫩,但每个人都非常努力。



该战斗的,不息战斗。

无论炸弹丢得多么凶猛,重庆人民都绝不屈服,向死而生。在街头的断壁残垣上,一笔一笔认真写下——

愈、炸、愈、强。



曾亲历这一时期的王群生老人说,那时重庆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的:

任你龟儿子凶,任你龟儿子炸,格老子我就是不怕;任你龟儿子炸,任你龟儿子恶,格老子豁上命出脱!

这样潇洒的歌词,写满了重庆人的不屈与傲气,至今读来,仍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阔。

 

3

 

 看到新闻才发现,讲述“重庆大轰炸”的电影《大轰炸》,就快上映了。

而在满城风雨的流言之前很久,我就已经注意到了这部电影。

最主要原因很简单:

“世界四大轰炸”中,三者已经被拍成电影,剩下的,便是中国重庆大轰炸。

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最想被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感动。

 在网上看了预告片,虽然正片还没上映,目前感觉还是值得一看。

理由?

第一,立意踏实。从小人物讲起,从生活聊起。

预告片中的几句台词,让我想起了老照片中那些傲气的老重庆——

“回重庆干嘛?”“娶媳妇儿,顺便参加个麻将大赛!”

“祖先传下来的麻将大赛,天灾人祸都没停过!”



第二,硬件靠谱。预告片中看到不少令人惊喜的演技派,场景搭建、道具服装也被老戏骨们纷纷肯定。

比如范伟,饰演被他描述为“一群小人物中的一个”的崔三叔,应该是手到擒来。

还有“达康书记”吴刚饰演一位留英博士,“安嘉和”冯远征饰演麻将馆老板……

冯远征说:“茶馆的整个布景,让我挺震撼的。茶碗、麻将牌、盖碗的底托,全是锡的,这都是符合历史的。”

目前展示出的一些与历史真实的对比照,看起来也确实用了心。



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重庆人民赠与卷轴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余谨代表敝国人民向重庆市敬赠斯轴,以吾人敬佩该市英勇之男女市民。当该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袭时,人民坚定镇静,不被征服。足证恐怖主义对于争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毁灭其精神。此种为争取自由表现之忠实,将鼓舞来世而不朽。

重庆大轰炸距今已经过去了八十年。

今天,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经的重庆人民有多么伟大、多么勇敢、多么令世界动容。

《大轰炸》尚未上映,但有一件事毫无疑问:

“重庆大轰炸”中展现出的精神与不朽,值得被更多中国人,更深、更远地铭记。

 重提历史,不是为了煽起仇恨,更不是为了渲染悲情。

重提历史,是为了观照当下,赋予我们努力的信念,与前行的力量。

“重庆不死,中国不亡!”

六年十个月的大轰炸,带来的,是遍地废墟、满城疮痍;带不走的,是铮铮铁骨、潇洒快意。

八十年前,炮火硝烟中的重庆人民,硬是在残忍的战争年代,活出了自己的意志与倔强。

不禁喟然——真正的勇敢与坚强,是连面对生死都能挺起腰杆、笑着面对,反观寻常的苦难烦恼,又有什么所谓?

毕竟,在中国人骨子里,这股“不认输”的劲头,才最珍贵。

最新评论

举报
邹德海33
2018-07-27 大足区
铭记历史,负重前行!
举报
邹德海33
2018-07-27 大足区
铭记历史,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