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讯 第六代中坚导演张杨酝酿26年的新作《冈仁波齐》将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藏历马年,是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本片讲述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磕头2500公里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此行历经生、历经死、历经震撼的西藏四季风光,历经灾难、变故、内心的拷问成长与蜕变,看似波澜壮阔,实则平静至极。本片之前在欧美十余国电影节展映,反响巨大。
6月13日,电影《冈仁波齐》来到了众多朝圣者心目当中的朝圣之路——川藏线的起点,成都,这是电影《冈仁波齐》路演活动的第四站。在这一站中,去过西藏并对藏文化有深入理解的观众很多,导演张杨与微信公号《行李》主编黄菊、世界史博士朱晶进、天空之城影业CEO路伟围绕“当我们路过川藏线时,我们路过的是什么?”主题,纷纷讲述了自己与西藏的缘分和经历。
曾经触碰到死神的手指,才能更接近梦想的天堂
张杨在现场首先回忆了自己几次进藏经历,张杨说,自己91年首次进藏,从那时起就爱上了这片土地,“那次旅行也可以说改变了我整个的一生,之后对很多事的认识、生活方式,跟这次旅行都有特别大的关系。”此后26年间,张杨几次进出西藏,并且拍了两部跟西藏有关的电影,其中之一就是《冈仁波齐》。
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出现高原反应是极其危险的,在这26年间,张杨也曾在西藏经历生死一刻,张杨回忆说,在拍摄《洗澡》中的西藏部分时,自己曾经遭遇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还“差一点死在那里”,“当年在纳木措拍摄的时候,感觉高原反应非常严重,完全双目失明,然后又缓过来,就赶快吸氧,但是有那么15分钟的时间感觉就要死了”,后来剧组马上驾车回拉萨,车却在途中陷入冰河,又经历了一番波折,才总算平安无事。
张杨在之后的手记中也记录了这件事,他说,高原病就是这样:不会因为你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而得病的高度,上次是五千米,这次可能就是四千米。也可能待一年都没事,但待一天就有反应了。没什么固定的规律,防不胜防。
但是张杨也很清楚,纵使这次已经触碰到死神的指尖,他依然还会回到这里,拍摄一部关于这片土地的电影,让自己的梦想更接近天堂。
一个真正的体验派,决定了他用真实叙述生活
张杨说自己是个体验派,他认为对生活的理解不仅从书本中得来,更重要的是去体验,“我是一个体验派,所有关于一个地方或者人的概念,你要亲历亲为去体验,而不是简单来自于书或者电影。我觉得西藏对我来说也是这样,我首先不是一个理论家,我所以不会去总结这些理论,我更多的是深入一个村庄一个家庭,真正在那里吃在那里住。”
这样的理念也决定了张杨用更真实的镜头记录藏人生活的影像,决定了《冈仁波齐》的创作方法。为了真实呈现,张杨和摄制团队在藏区住了三个月,张杨觉得,他必须要深入到藏人的生活当中,才能还原和贴近藏人们最真实的状态。
在拍摄的时候,张杨先用纪录片的方法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觉得有触动的地方就让他们多演绎几遍。“比如他们每家都酿青稞酒,酿酒的时候总得说点什么吧,于是就让夫妻俩一边干活一边聊要不要去冈仁波齐啊,家里的事情怎么安排啊等等。我不喜欢一上来就给观众一种情节剧的感觉,我希望看到的是生活本身的质感和元素。”
张杨也说,这其中肯定有一些戏份要靠捕捉,“比如春节时候他们会赛马,那是一场很大的盛会,不可能专门为你组织。就只能把一场戏安排在这个环境里头抓拍。”
是圆梦人,也是追梦人,路过不同的城,都有同样的温暖
曾经从事金融工作,而后转到影视行业,出品过《大圣归来》、《喜马拉雅天梯》的天空之城影业CEO 路伟在现场笑着说,“其实到现在为止,我都还觉得自己只是一只脚进入了这个圈子”。一方面,路伟作为投资人,将导演们的梦想实现,是一个圆梦者;而另一方面,路伟其实也是一个追梦人,他也有着自己对电影的梦想。谈到《冈仁波齐》时,路伟用三个词来概括:“缘分”、“不容易”、“多助”。
路伟说,自己和西藏的缘分始于2003年,那时候就对西藏产生了极大兴趣,“当时觉得如果哪一天我要是做电影了我一定在西藏拍,后来有机会碰到了《喜马拉雅天梯》,后来又碰到《冈仁波齐》,我觉得碰到了就要参与一下,不然对不起自己。这就是缘分。”
“我之前看了导演的片子,也读了导演的笔记,发现导演准备了那么多年,从91年入藏到现在已经26年了,因为准备要拍一年的时间,又没有剧本,当时觉得很难”,路伟说,自己能感受到创作确实很辛苦,虽然现在市场环境并不是特别乐观,但是依然相信“在前面的路上,一定能够遇到更好的自己。”路伟说这就是第二个词,不容易。
路伟也表示,在《冈仁波齐》每一站路演,都遇到各个领域太多的朋友,给了《冈仁波齐》太多帮助,路伟说,这就是第三个词“多助”。“我们从北京站开始,有非常多优秀的人,都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在这几个城市里我感受到非常多温暖。6月份是好莱坞大片特别集中的时候,我们片子20日上映,23日就是《变形金刚》,电影圈的人说我们怎么办?我觉得《变形金刚》是车,《冈仁波齐》里边是人,如果是正常的生活,应该是有车有人,希望大家多支持,把生活变得正常一点。”
一幅涵盖人生的长卷:朝圣,是一帮人的加持
《冈仁波齐》讲述的是一群普通藏人朝圣的故事,他们不是专侍诵经的求佛者,他们有着血肉丰满的普通生活。在近2500公里的风餐露宿、贴地伏拜的朝圣途中,他们遭遇了妇女生产、飞来车祸、雪崩山体滑坡、意外受伤等等艰难险阻,虽看似有些戏剧的跌宕起伏,但这些却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遭遇。
微信公号《行李》主编黄菊说,《冈仁波齐》更像是“一个藏族的公路片”,看过之后有很深的感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不断在反省自己,他们磕长头的时候会磕过公路、泥泞的路、水路,有时候他们磕到临近水面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站起来说看一下要不要磕,而是直接磕过去。在这里,你会看到藏族人他们真实的生活细节,对于我们现代都市人来讲,你也会在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世界史博士朱晶进也表示,张杨导演是以尊重的角度和平等的角度拍摄的《冈仁波齐》,并没有任何猎奇的成分,这一点非常不易。在听过张杨导演在现场分享的创作幕后故事之后,也可以看出张杨导演用非常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尽可能真实的还原藏人的生活状态。
天空之城影业CEO路伟将《冈仁波齐》形容为“一幅长卷”,在看的时候,“你可以慢慢读,不用太着急”,路伟还表示,商业电影是开放了视觉空间,文艺片则是打开内心的空间,这是不一样的过程。
如果不清楚内心的声音,走下去就会很危险
在沙龙现场,有观众问张杨,当第六代导演都在往商业化方向发展时,他却反其道而行,是否意味着他不在乎票房呢?
张杨认为,这就涉及到每个人追求的问题了,你首先要清楚自己内心想要什么,不弄清楚就继续走下去,就会很危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得把这个事想清楚了,因为它很关键”,对张杨来说,他追求的不是一部商业化的作品,他更想追寻自己的内心做一些事,拍遵从自己内心的电影。
作为《冈仁波齐》的投资者,路伟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路伟坦言,完全不在乎票房不可能,但如果完全在乎,就什么也放不开。“我觉得导演也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电影,当更多人看到的时候,票房自然而然就来了,我觉得很多事情不是一根筋的我要我就要,其实要不过来,如果是时机没有到,咱们就等到更好的时机,如果它到了,咱们见好就收。”
娱乐至死环境下的走心之作,或将为艺术片市场破冰
电影《冈仁波齐》曾入围多伦多电影节“当代世界电影”单元,并获得第 7 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评委会特别表彰。2016年,《冈仁波齐》在西雅图电影节UP=TOWN影院放映时,观众足足给了五分钟的掌声。这部影片曾陆续在釜山国际电影节、荷兰鹿特丹、瑞典哥德堡、瑞士日内瓦、英国奇切斯特等多个海外国际电影节进行过展映,受到过诸多海外媒体的赞誉。
《好莱坞报道》曾发文力挺,表达了这部影片对海外影迷的影响:“影片《冈仁波齐》描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的方式获得了广泛肯定。有影迷在看完片后说,虔诚而淳朴的藏民,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电影里的朝圣之路是打消心中疑惑杂念的旅途,让很多海外影迷起了去西藏的念想,甚至有一些曾经去过的人也打算以行走的方式再去一次西藏,去拉萨、去冈仁波齐进行一次朝圣。”
在6月12日《冈仁波齐》西安路演的映后沙龙中,著名编剧芦苇表示,电影的类型和风格各种各样、种类繁多,表现方法也是各异,纪实性表演和纪实性类型的电影,在中国本就特别少见,《冈仁波齐》在纪实性的风格和类型上走的“更真实更扎实”。芦苇说,“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面临着娱乐至死的环境,我们到电影院里不再是寻求心灵的交流,不再是寻求感动,不再是寻求一种对人性和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因此《冈仁波齐》这样的电影,在目前的中国影坛中非常罕见,还有人在坚持这样去做,把这它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一个影片,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