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定位城市:北京
猫眼电影 > 热点 > 资讯正文

《周而复死》:死入生命

猫眼电影   2020-11-16 15:55   3195

周而复死》据说被打造成了悬疑剧,开演前的漫长等待更撩动着悬念。花絮镜头中闪过“周而复生”,电影海报上却赫然写着“周而复死”——到底是什么呢?影片以略带荒诞的手法呈现了画家周立言的生生死死。观影后,我心里只有四个字:死入生命。这是维多利亚时期大诗人丁尼生的主题,比如《夏洛特姑娘》。虽然不尽相同,但这首诗也讲述了一个艺术家的生死:当她厌倦了每日的编织和镜中的影子(依稀记得影片中有一幕是周立言盯着展览中的一幅画出神,这幅画名为《镜中人》,画中人有眼无珠,茫然失措,四时观者的投射),她不顾死亡诅咒,离开空虚的孤岛,顺流而下,临死前在船头刻下自己的名字(也是一种“立言”),见证了岛外的真实生活。《周而复死》这部电影则在描述艺术家生活之外,多了一份对不健康的社会现象的黑色讽刺。



1.“当爱与名沉入虚空”


影片开始,画面幽暗,画家周立言指着地上的坑说,这就是我给自己挖的坑。然后他似乎很快就陷入了功名的深坑——“死了”,他的画因此升值。“死后”的他迷失在一个遥远的山村,村庄的名字是“桃源仙村”,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他似乎忘了自己是谁,而成了人们口中的“那谁”。另一边,城里人将他的画捧上了天,冠以“大师”之名。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是否成名也意味着失去本来的姓名?失去自己?



2.“我饿”


​“那谁”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饿”,这也是影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几乎每次出现都标志着一次死而复活。短短两个发音相似的音节,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简单直率地表达了最基本的需求、最强烈的欲望,即对艺术创造的渴欲。


他需要的,淳朴的乡下都能满足——除了小雨一家丰盛的食粮,除了提供创作灵感的美丽自然和淳朴民风,还有晶莹绵密的爱恋。他在救命恩人家画的画,颜色澄明,意象清澈,不同于他“生前”被挂在厕所(厕所在影片中出现两次,另一次是孔老板/孔方兄在厕所里说话——似乎将金钱与恶臭联系起来)里的作品,色调沉郁、图案模糊、颜料未干。




3.死入生命


影片中,画家出生入死,着实离奇。剧情虽然虚幻,但画家“死后”的生活却更真实,尤以墓前哀悼那一幕的画面最为美好真挚:碧山连绵,几家院落,几个人影,几处青冢,不是凄凉的挽歌色调,而是明媚的田园风光、小桥流水。回想村中岁月,画家似乎第一次与生活如此贴近,砍柴、喂马,关心粮食(海子),他体会到了无私的爱,不分户口的关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生活为艺术带来生机,一如他作品中的翠绿。当他钻出狗窝般的矮洞,在阳光下伸着懒腰,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新的生活始于脚下踏实的尘泥。他好像从未这样鲜活过。


我第一次观看王小明导演的电影,主题涉及艺术、理想、功名、现实,一帧帧画面纯美动人,一个个环节耐人寻味。连我这个很少看电影的人都看出了以上这些基本寓意,或许说明这部电影的确很纯粹,很透明,也很感人。这样的电影,如今恐怕不多了吧。不过,我也常想象它披上一层纱幔的样子,拥有不能一目了然的魅力——当然,也许这层纱幔本来就存在,只待你我慢慢掀开。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