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由知名导演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监制、青年导演王学博执导的国产文艺佳作《清水里的刀子》在北京举办电影首映礼。影片改编自作家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用极简古典的独特风格讲述了一个在西海固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故事,传递了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影片在2016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夺得最高大奖新浪潮奖,又在全球二十多个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奖项,受到评委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首映礼现场,影片监制张猛、导演王学博、制片人王子剑、摄影指导王维华和主演老年杨生仓、青年杨生仓、周金花等众多电影主创共同登台,与观众分享电影制作的台前幕后故事。同时,《清水里的刀子》也获得现场多位电影学者、影评人、导演等业内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影片将于4月4日全国公映。
监制张猛致意导演王学博:好电影,我代表我们民族谢谢你!
电影《清水里的刀子》讲述在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农村里,一个穆斯林老头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和儿子举意要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陪伴老人十多年的老牛来搭救亡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和儿子对牛精心照料,并且也流露出对牛的不舍和对老伴的思念。在祭日的前三天,这头牛在饮它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于是开始不吃不喝,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老人就陷入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
映后现场,导演王学博首先感谢了影片的三位监制:尔冬升、张猛和万玛才旦导演,他提到,当初很多电影公司的人看完剧本都哭了,就是不投钱,直到遇到尔冬升导演。他很喜欢这个剧本,于是果断答应、协助他操作整部电影。而监制万玛才旦作为导演过去的合作伙伴,也教会了他许多,王学博感性说道,“是他让我变得更坚韧一些”。
据导演介绍,现身首映礼的另一位监制张猛导演其实很早就想拍摄这个剧本,“我们认识后,发现他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但是他对我说,我就帮你监制吧,君子不夺人所爱,就放下了这个项目”。对于这部舍弃执导、主动转做监制的作品,张猛则对影片的质量夸赞有加,他评价道,“看完后我感觉确实很好,让我对于一个民族,对于死亡,对于自然,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并且看到了电影里边,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对于死亡的诠释“,他更激动地向导演握手致谢,“谢谢导演,能把这样一部好电影带给大家,我代表我们少数民族谢谢你!”
专注刻画内敛老人 主演赞主创:尊重我们的生活习俗,拍摄过程很投入
电影用极简的方式去除了小说80%的心理描写部分,用生活和细节的铺陈与设计引导观众想象主人公马子善老人的心理,成功刻画出一个内心丰富且内敛的老人。“他面对任何事情,自己会去思考,会去承担家庭,包括对老伴和牛的一些情感,自己去默默地做一些事情”,导演王学博认为这些是影片最大的触动点。
主人公由杨生仓老先生扮演,他说道,这部电影是对他们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对于民族文化的表达和发扬具有很大意义,“整个团队对我们少数民族很尊重,每一场戏里的生活方式都尊重了我们的生活习俗,所以我在拍摄过程中很投入”。
正是这份投入,让杨生仓老先生的表演充满了情感的力量。据导演分享,釜山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就称赞老先生有一张让世界产生共鸣的脸,而他也被老人在结尾的表演所震动,直言“我的心就像埃菲尔铁塔坠落一样沉甸甸的”;国际电影大师、匈牙利电影导演贝拉塔尔在马拉喀什电影节担任评委主席时,也表示自己特别喜欢老人的表演。导演说道,当时贝拉塔尔抱着杨生仓老先生,亲切地对他说,“他们都是假的,只有你是真的”。
一点也不闷! 业内人士高度肯定影片质量
影片采取4:3画幅,构图考究,布光细致,风格化和形式化的摄影十分吸睛,受到很多观众的称赞,摄影指导王维华表示, 4:3比例适合整个地方空间和人物状态的呈现。室内戏的灯光采取单一光源,整体风格选择偏向西方油画感,外景戏则参考了画家米勒和怀斯的绘画,这都是为了达到导演追求的极简古典风。
之所以选择做《清水里的刀子》的制片人,王子剑坦言,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少数民族的故事,对普通观众很陌生,但它与世界相通的共性部分则极具价值。这种价值也在现场许多业内人士表达的观点中一一浮现。
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老师评价本片是“一个高度写实的生活场景的断片所形成的一个非常优美的,关于信仰,也关于日常生活的图画”。北京电影学院王红卫老师认为作为一部导演的处女作,敢于摒弃一切外在的手段,保持纯粹,非常珍贵。导演李睿珺表示,电影里的场景,日常的生活细节让他倍感亲切,而编剧、影评人史航用“精细、动人”来形容本片。“影中没有音乐,但它是流淌出来的,我觉得是一直有音乐的。导演和我说过,你做好心理准备,这个片子很闷。看了之后,我发现这个片子一点也不闷“,二手玫瑰乐队主唱梁龙则如此评价道。
本片将于清明节档期4月4日全国上映,敬请期待。